1769个观测站点布局川滇,地震科研迎来新篇章
来源:搜科网 | 发表于:09-06
在实验室仪器行业与仪器资讯的焦点汇聚下,搜科网近日关注了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则重要消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权威宣布,旨在提升地震科学研究与应对能力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已全面进入建设快车道,该项目计划在四川、云南两地精心布局1769个高精度观测站点,涵盖测震、形变、地球化学、重力等多个关键领域,标志着我国地震监测技术迈上新台阶。
回溯至2018年5月12日,即汶川地震十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宣布启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的一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国际上针对大陆型强震系统研究的空白,更预示着我国地震科学研究将迈入全新纪元。实验场的建设目标直指提升对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识别能力,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边建设、边产出、边服务”是该项目贯彻始终的理念。自2018年起,实验场已陆续贡献出包括高精度速度结构模型、莫霍界面模型在内的15项前沿科学成果,并与中国科技大学携手,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在1秒内精准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的壮举,极大地提高了地震应急响应速度。此外,基于AI的地震自动编目系统更是将人工编目效率提升至三倍,展现了科技在地震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地震局携手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顶尖机构,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亿级参数地震波大模型,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为地震监测预报的智能化、防震减灾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室仪器行业的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
在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荷兰等1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科学研究,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同时,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四川省、云南省政府等地方政府也积极投身其中,共同推动实验场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超过3000名国内外专家通过学术年会等平台深入交流,实验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
展望未来,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正朝着2035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地震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他们将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致力于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打造成为引领世界地震科学的中心、地震科技国际合作的典范以及全球地震人才培养的摇篮,不断推动地震科技的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水平的地震安全保障,同时也为实验室仪器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